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喜歡網上買藥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個路徑,在購買處方藥時,要經過一個在線處方過程。
而所謂的在線醫生開處方在很多時候,只是走個過場。
我們只需填寫一些資料,相關電子處方就會在某位認證醫生名下自動、迅速被開具,而后就可以正常購買相關處方藥品。
這其實是購藥平臺借助AI來實現處方自動開具、以提升購藥效率,進一步達成提振成交的目的。
當然,AI也會通過實名認證、信息審核等進行一些簡單的監管,但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在此過程中所起到的更大作用還是提升消費者買藥的便捷性。
便捷性高了,甚至高到“全自動”程度,隱患自然也就會隨之而來。在此背景下,行業呼喚強監管的聲音始終不斷。
于是在近期,互聯網醫療市場針對以AI處方為代表的現況終于迎來了一場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強”的監管。
根據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規定,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時,處方嚴禁使用人工智能,必須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開具處方之前向患者提供藥品、以商業目的進行統方等行為也被明令禁止。
此外,監管還進一步要求互聯網診療病歷記錄“對標”門診電子病歷規定管理,保存時間不得少于15年,在線診療溝通等資料記錄保存時間也不得少于3年;網上電子病歷信息還應和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電子病歷格式一致、實現系統共享,并由實體醫療機構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
看完這些,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意識到的一件事,那就是國內互聯網醫療平臺經歷了多年野蠻生長后,游戲規則終于質變了。
從過去互聯網醫療平臺自行探索商業化路徑,到將互聯網醫療納入實體醫療機構監管體系,這表明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高自由度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從過去只用搞定“醫生”,到現在需要打通醫院+醫生的同時還不能借助AI等技術手段簡化處方流程,這將進一步考驗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應變能力。
要知道,在過去可以借助AI方便地進行處方開具時,互聯網醫療平臺雖能快速推行自己的問診+賣藥商業模式,并憑借自己的優勢迅速形成規模效應、通過賣藥收入來維持生存,可即便這樣,幾乎所有的平臺都很難賺錢。
比如頭部的阿里健康,它在2021財年好不容易實現第一次盈利,2022財年又再次由盈轉虧互聯網醫院首診?處罰,盈利之路磕磕絆絆。
在此情況下,從互聯網醫療平臺方角度來說,賣藥收入為核心的它們其實更加渴求的是進一步發掘互聯網賣藥的自由度與廣度。
可現在,由AI處方被禁所連帶的一系列更嚴格的管控落定,賣藥這件事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來說都將變的更難、更考驗運營能力。
本就難賺錢,現在更難,現行的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無疑遭受當頭一棒。
在互聯網“醫療-醫藥電商”這一核心行業邏輯中,市場玩家想要形成突圍無非就是兩塊,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其中,自由度較高的非處方藥市場利潤稀薄、競爭激烈,而利潤較高的處方藥市場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嚴格的管控,現在管控進一步精細化、嚴格化,種種跡象都在阻礙著線上醫療原本規劃的宏大愿景——用線上模式對線下醫療形成替代。
長此以往下去,現行的互聯網醫療問診+賣藥模式似乎正走入死胡同。
需要指出的是,AI+互聯網醫療撬動起的線上問診+賣藥模式其實有著巨大的社會價值。
這個價值就是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用藥難、特別是處方藥用藥難問題。
從每次買藥都得去醫院排隊掛號開處方,到在互聯網醫療平臺一鍵下單,這樣的體驗“躍級”對海量需要長期購買處方藥的慢性病患者來說可謂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