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到底哪個醫生說的對?”
今年初,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潰瘍困擾了一段時間,“嘴里出現很多白色的皮,喝水都疼”。受當時疫情影響,他決定通過在線問診尋找病因、解決痛苦。
可是,他問診的幾個醫生,給出了幾個完全不同的診斷結果,這讓夏亮很迷惑,也對在線問診的準確性產生了疑問。
這樣的經歷并非個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98億,同比增長38.7%。而隨著互聯網診療快速發展,誤診白診、先藥后方、AI開處方、診療事故等亂象也紛沓而至,成為埋在行業里的一顆顆“暗雷”。
針對上述問題,堵漏排雷的監管舉措持續推進。從2018年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對醫療機構在線開展復診作出明確規定,到近日公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保證“隔空”診療透明規范,一張保障互聯網診療質量的網越織越密。
在線問診誤診頻現
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夏亮向《法治日報》記者回憶說,當時他在線問診的第一位醫生,是某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給對方看過自拍的口腔照片并文字描述相關癥狀后,該醫生診斷為“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稱“吃點消炎藥,多喝水,好好休息就沒事了”,隨后開具消炎藥處方,囑其線下購藥。
遵醫囑服用消炎藥3天后,未見好轉,夏亮便在另外兩個平臺上選了3位醫生進行問診。提供的圖文和之前一致,卻得到了不同的診斷結果:有醫生認為是“舌炎引起口腔潰瘍”,有醫生診斷為“口腔發炎”,還有醫生稱是“念珠菌感染”。
這3位醫生均為其開具了不同的藥,搞得夏亮一頭霧水。
他不敢再輕易吃藥,之后去市里一家線下醫院就診,確診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對癥下藥后病情緩解了。
北京某口腔醫院一位資深醫生告訴記者,念珠菌感染對口腔科醫生來說其實不難判斷,之所以會出現“同樣的圖文,診斷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在線問診的局限性。
“口腔科醫生線下問診時,除了觀察口腔情況、詢問病情,還會按壓、觸摸,綜合判斷得出結果。而在線問診醫生只能憑借圖文,很難準確判斷,更不用說開具處方了。”該醫生解釋說。在他看來,患者在網絡問診時可以上傳線下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病理報告等進行復查、復診或咨詢,但不能首診。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迅速。從互聯網醫院到明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互聯網問診可進行醫保報銷,從網售藥品到核心診療再到互聯網醫保,各地出臺方案積極支持在線醫療全面發展,筑牢了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增長基礎。
與此同時,像夏亮這樣就同一病癥在線問診多名醫生,卻得到五花八門診斷結果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北京某高校大三年級學生張興澤自稱是一個“愛生病的人”,最近幾年來,他經常用到在線問診平臺,使用感受五味雜陳——特別方便但不太靠譜。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皮膚起了一些小紅點,奇癢無比,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他打開一個在線問診App,在皮膚科挑選了一名“看標簽很專業”的醫生,花了109元進行圖文問診。結果醫生跟他說,可能患上了一種皮膚病,建議購買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后來他去線下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結果是吃菠蘿過敏了。
“在線問診方便是方便,但描述病癥一般限于文字和圖片,容易出現誤診或者診了白診的情況。”張興澤說。
受訪的多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隔空”診療并不適合所有患者,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是較長時間以來互聯網診療的定位。不過,對于何為復診,業內一直缺少具體標準,導致出現一些監管真空。
先選藥品再開處方
AI開處方患者買藥
除了問診,購買處方藥是“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的另一個特色。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卻采用“先選購藥品,再因藥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軟件自動生成處方”的操作方式。
家住湖南懷化的謝麗曾在2020年初給她4歲的孩子在線下醫院買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當時醫生為其開具了處方。今年3月,由于孩子再次出現相似癥狀,她嘗試著在某線上購藥平臺購買這一款藥,很快她就被平臺方轉到“線上問診”版塊。她將兩年前的處方上傳后,“醫師”立即給她發來了購買鏈接。
記者近日在某購藥平臺下單處方藥左氧氟沙星膠囊后,平臺提示“請選擇線下已確診疾病”。記者在“疾病欄”隨機勾選了幾項,“處方/病歷/檢查報告欄”空著,并確認“已確診此疾病并使用過該藥,且無過敏史、無相關禁忌癥和不良反應”,很快便通過了驗證,提交清單后自動問診,系統跳至問診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