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互聯網醫療行業再迎鼓勵政策。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意見》提到,完善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加快評估已出臺的新業態準入和監管政策,堅決清理各類不合理管理措施。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制定公布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審批標準,加快創新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并推進臨床應用。
受此消息影響,今日互聯網醫療板塊直線拉升。截至收盤時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法規,阿里健康上漲13.82%,平安好醫生大漲11%。
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行業迎來市場和政策雙重利好。疫情期間,不少潛在用戶的就醫習慣得到改變。據易觀近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更是高達1336.88億元。受2020年疫情影響,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000億,市場增長達46.7%,達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
如截至2月11日,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量達11.1億人次,App新注冊用戶增長10倍,新增用戶的日均問診量增長9倍。
“由于疫情帶來的風口,互聯網醫療在近期快速擴張。日常的線上問診、線上買藥,平臺型的預約問診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法規,還有家庭醫生形式的慢病管理,其實這些功能都已經具備了,也肯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行業還是需要監管,像簽約醫生的資質非常重要,要考慮平臺規范性,讓互聯網診斷的有效性能夠和實體醫院的匹配。”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員祝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互聯網醫療正居疫情帶來的風口,快速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密集出臺。2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鼓勵各級醫療機構借助“互聯網+”開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網上義務咨詢、居家醫學觀察指導等服務;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其他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發布指導意見,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三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強調,適應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互聯網+醫療”和醫療機構服務模式發展需要,探索開展跨區域基金預算試點。
疫情逐步平穩之后,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鼓勵力度不減。7月15日,1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再次指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納入醫保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實際上,制定互聯網診療收費和醫保支付的細則在去年就被列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任務。去年8月,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呈現了“互聯網+”醫療服務從立項、到收費、再到醫保支付的全鏈條內容,并將定價權統一到省級醫療保障部門。
此后,上海等各地響應政策,出臺了相關規定,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報銷。但從實施結果來看,據記者了解,目前僅限于在上海的某家醫院的線上互聯網平臺使用才能報銷。
對于實體醫院來說,醫保信息化建設有望再上臺階。國信研究也預計本次疫情以后,全國二級以上醫院有望逐步建設互聯網醫院,帶來新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