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平安健康推出“平安健康管家”APP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專科醫生線上醫療咨詢服務。據悉,目前,平安健康醫學咨詢平臺目前已上線全科、內科、兒科、婦科、骨科等10多個科室,全職在編專業醫生300人。未來計劃是2015年底達到1000人,五百名醫療專家的醫資團隊。此壯舉令移動醫療在線問診的小伙伴們錯愕不已,畢竟平臺要養全職醫生還屬先例。
在看病難的情況下,在線問診的出現并非毫無意義的。過去的方式是依賴黃牛排隊拿號,否則自己凌晨就得排在醫院門診部。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門診號是稀缺的,所以黃牛才能賺到錢。醫院的醫生有限,這決定了各科每天最多只能接待二三百人。專家的號更難,每天限號幾個,十幾個。這又說明什么?這說明優質醫生實在太少,病患實在太多。用供需來分析,供給太少,需求量太大,那么提供問診、診斷的服務一定是很貴的。但是由于我國醫療機構以公立醫院為主,在醫療服務上實行了十年都不變的價格管制。有醫生自嘲:醫院打針的還不如街頭自行車打氣的。
看病難這個癥狀如果不從解放醫生、公立醫院改革、醫學教育改革著手,是很難有所起色的。所以也有人覺得,移動醫療的在線問診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醫生都沒有解放,而在線問診最核心的資源就是醫生。張強醫生集團是很罕見的創新(當然國外早就有了),能夠脫離體制的醫生必須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在體制內待久了,從利益也好、習慣也好、思維觀念也好,從各方面來說,大部分醫生并不愿意脫離體制。這就給移動醫療在線問診的運作造成障礙。能夠被吸引到這個平臺上來的醫生還不多,多以兼職為主。近日,平安健康宣布他們以雇傭全職醫生為用戶提供更好更專業的問診服務。我想,這個固然是好,但也許還不如人家兼職的好。為什么?
一、問診無法提供真實的醫療服務
由于醫療咨詢的專業特殊性決定了在線問診為解決患者的疑問以及對疾病的確診是很有限的。甚至在一問一回當中因語言表述不達意而產生誤解,從而引起麻煩。可見,問診實際上解決不了看病,醫生的專業診斷還需要根據相關檢查、面診做出判斷。在線問診的功能更多體現在讓患者找到醫生,可以避開公立醫院漫長的掛號途徑,與醫生預約甚至加號。在線問診遂能逐漸演變成預約加號,最后還是要實現問診落地。
二、問診演變為加號加費 市價體現醫生價值
平臺為醫生與病人提供信息當然是有價值的。對于患者來說,不再托關系就能找到專家預約加號,這個太有吸引力,需求未來會很大。而醫生也確實需要患者源。除了三甲大醫院的醫生很忙無暇顧及,但是能在平臺上兼職去做問診的醫生有尋找患者源的動機。把醫生與患者各自的需求對接起來,這個信息媒介很了不起,是有價值的。平臺如何通過信息對接挖掘真金,才是長久之計。醫生與患者在越來越多的交流中逐步形成合作與交易,這個交易首先體現在問診落地,預約加號。而這個交易所能達成的價格是有效的信號,體現醫生的價值,也讓患者得到更多優質的服務。這等于是在公立醫院掛號系統外面開辟新的市場,主角就是醫生和患者。這個市場會不會形成一個規模,會不會倒逼公立醫院的掛號物價體系的改革?我想,這種嚴峻的形式一定會對公立醫院系統產生影響。就像在打車領域,打車軟件撬動了出租公司利益一樣。未來,打車軟件被允許批準自己的專車服務,那么出租司機真沒必要交什么份子錢智慧醫療問診系統解決了什么問題,出租公司牌照會轟然倒塌,這些都是壟斷之惡。
三、全職醫生問診服務如何落地
即便醫生暫時無法解放,無法自由職業。但是要想在公立醫療體系外形成醫療服務的市場價格,興許可以基于這樣一種問診平臺來做。當然最后的診療落地脫離不了地面上的醫院和診所。而醫院與診所有市場準入的嚴格要求,可以說完全是被衛計委捏在手里的。平安健康的模式,其雇傭全職專業醫生,落地怎么解決?這些醫生如果不在任何醫療機構任職,他們接下去如何安排病患?平臺不可能只做初級問診而不落地,尤其是考慮到投訴風險時,這種問診的功能只能朝引導病患落地的方向走。所以那些兼職的醫生是有優勢的,他們可以安排病患,不用擔心下一步。我想平安健康一定在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找合作醫療機構還是自己開診所?反正他們不太可能自己開醫院。如此想來,我也便開始理解丁香園為什么要開自己的診所。
四、問診平臺基于信息需求挖掘價值 采取對用戶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