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9月12日,國家衛健委印發三份互聯網醫療文件:《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下稱“新規”)
《新規》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和遠程醫療都做了明確的規范和指引。這一政策的出發點一方面是為了對之前較為模糊的市場給出明確的界限,從而規范市場運行,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推動分級診療和強基層的措施,更多的是加強公立醫療服務體系在基層的力量,并不是為體制外的第三方機構創造商業機會。
市場有觀點認為《新規》迫使平臺公司降級為技術服務公司,未來更有價值的是原先的醫療IT公司,而非新興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但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醫療在經歷了數年的發展,至今沒有成熟的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原因并不在政策是否開放,政策給予多少利好或利空,而是中國醫療體系自身面臨的核心困境。此次《新規》的推出只是明確了其市場發展的局限性。
囿于中國的醫療體制,建構于其上的互聯網醫療有著較強的路徑依賴。這一路徑依賴使得互聯網醫療日益自我強化原有的發展邏輯,最終積重難返。
要理解互聯網醫療的路徑依賴,首先必須理解中國醫療服務體系自身的路徑依賴。長期以來互聯網醫院,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的支付方主要是政府醫保和個人自費,對醫療機構沒有控費能力。同時,政府長期壓制醫療服務價格,使得醫生的收入結構主要依靠藥品回扣,形成了以藥養醫的局面。以藥養醫導致藥價虛高,因此政府的控費環節主要集中在藥價上。同樣由于缺乏制約,大醫院利用自身優勢,聚集了最優勢的醫療資源,從而引發虹吸病人的怪象。最終導致了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局面。
從上述的簡單分析來看,中國的醫療服務是在失衡的結構下發展的。在整個體系中,服務方最為強勢,支付方無能為力,產品方借助服務方也能分一杯羹。服務方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正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優勢以獲取與支付方和產品方談判的籌碼。在這樣強烈的路徑依賴下,政府要想改變失衡的結構就必須扶植支付方以制衡服務方,進而規制產品方。
在服務方沒有約束的線下醫療體系的背景下構建互聯網醫療體系,只可能去強化原有的發展邏輯。如果沒有支付方的進場和支持,想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制約服務方無疑是螳臂擋車。因此,互聯網醫療在當前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只能滿足服務方的擴張。但要滿足服務方的擴張并不容易,這源于市場的供需不匹配。由于大醫院聚集了優質的醫療資源并虹吸病人,病人獲取非大醫院的醫療服務較為容易,并不存在線上的迫切需求。但病人所需的優質醫生光滿足線下就已經顧不過來,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滿足線上的需求。
不過,隨著政策對大醫院的打壓和對基層的扶植日益加強,擁有優質醫療資源的大醫院的虹吸能力受限,但基層醫療機構對病人的吸引力并不強,大醫院和基層都面臨擴張的共同問題。醫聯體的出現既體現了政策對雙方的要求,又滿足了自身發展的需求。因此,醫聯體不僅受到政府的青睞,也成為大醫院擴張的新模式和基層發展的新方向。但是,醫聯體在本質上并不能真正成為強基層的手段,大醫院更多的是將基層作為吸收病人的手段,而非系統性的幫扶基層發展。雖然大醫院托管了大量基層醫療機構,但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并推動基層醫生能力的提升仍然沒有成熟的模式出現。隨著這些大型醫聯體的布局完成,中國大醫院的跑馬圈地運動將逐漸終結,未來誰擁有大體量的醫聯體,誰就能真正將自身發展壯大。
此次《新規》的出臺主要是政府看到了醫聯體對基層的價值并沒有顯現,希望通過發展互聯網的手段讓大醫院的資源能落到基層。雖然這么做事實上已經是政府默許了大醫院的新型擴張模式,但只要能真正做強基層,政府仍認為是有價值的,能夠推動病人回流基層并緩解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